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法宣看点
北京日报:诉源治理效应
作者:张蕾 孙莹 刘苏雅  发布时间:2020-06-25 11:40:56 打印 字号: | |
  疫情期间,西城区法院“诉源治理直通车”根据街道社区提出的法律服务需求,开展定制化精准普法,为居民答疑解惑。       

   在北京,法官走出法庭、走到矛盾源头化解纠纷已成常态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中央政法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,“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”。从社会纠纷的源头着手治理,定纷止争,不仅是解决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的有效途径,更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推手。近年来,北京法院积极参与首都社会治理,初步形成了“源头预防为先、非诉机制挺前、法院裁判终局”的诉源治理工作模式,努力摸索以司法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“北京经验”。

  街乡吹哨法官来到     

  “吹哨报到”是首都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改革,北京市三级法院也在这一变革中找到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切入点。应基层哨声而动,走到矛盾源头的社区街乡,化纠纷于萌芽,形成了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。“您甭着急,我认识法官!”自打“搭”上了西城区法院的诉源治理直通车,这句话便成了什刹海街道司法所所长杨京峰的口头禅,透着有底气。作为城市“神经末梢”的街道社区,每天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,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常常成为化解纠纷的掣肘。去年11月,西城区法院启动“诉源治理直通车”工作机制,通过“12368”诉讼服务热线、入驻“西城家园”APP两种方式,为街道和居民提供诉讼咨询、纠纷化解、普法宣传等9种精准司法服务。院长还亲自带队,与辖区所有街道逐一对接,确保街乡一吹哨,法官就来到。有了法官当后盾,无论是辖区居民遇到了麻烦,还是接到“12345”转来的诉求,杨京峰觉得处理起来腰杆都硬了。这次疫情期间,辖区居民李女士预订的泰国游泡了汤,可旅行社死活不退钱。大巴车司机老孟原本指望春节多接点活儿挣些奖金,结果一趟车没出,公司连基本生活费都不给。两位要钱的苦主儿,都找到了杨京峰。而这时候的杨京峰,自己也正为预订的景点门票和酒店退不了发愁呢。别看杨京峰是司法所所长,但对于疫情之下出现的极其专业的法律问题,他也说不准。可这哪一件糟心事不解决,都会为日后埋下一颗诉讼的“雷”。杨京峰拿起电话,打给了西城区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站。几天后,诉源治理直通车借助互联网,“开”进了什刹海街道,送来了居民和街道最需要的普法课。130多名居民踊跃报名,扫码进群。“给孩子报的寒假培训班能不能退?”“小区封闭了,房租能减免吗?”“卖了房办不了过户算违约吗?”一个个与居民切身相关的问题,法官都通俗易懂地给予了解答。凭借着法官传授的法律知识,杨京峰现学现卖,帮司机老孟要到了符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,他自己和李女士的旅游费用也都退了。官司一场没打,麻烦就都解决了。“其实社区有大量潜在的矛盾纠纷,很多也没到非要法庭上见的程度。”杨京峰说,法院响应街乡需求提前介入,扎根社区解开群众心结,补齐了基层纠纷治理的法律短板,帮助基层工作者提升管理能力。让出现的纠纷在源头化解,让潜在的矛盾得以释放,引导群众理性解决纠纷,避免激化矛盾,是真正的司法为民,司法便民。社区工作人员一条讯息,法官就上门一揽子解决了年迈老人的财产分配难题;楼宇党委一个电话,法官就地解决矛盾避免了聚集性纠纷……街乡吹哨,吹响的是群众的诉求;诉源治理,理顺的是矛盾的根结。

   如今,“吹哨报到”业已成为北京法院诉源治理、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抓手。各个法院因地制宜,不拘形式,在“街乡吹哨,法官来到”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司法供给方式。    

  下一步,北京法院计划搭建统一的诉源治理管理平台,直接对接北京市“吹哨报到”“接诉即办”工作机制。通过“12368”诉讼服务热线,统一对接需求,统一分配任务,统一管理过程,统一评估效果。全市法院一体化推进诉源治理工作。  
来源:北京日报
责任编辑:左宁
联系我们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1号 电话:010-12368 传真:010-82299033